戳穿“知乎女神”圈套:女子骗爱心捐钱15万元
议论风生
对收集宣布告急帖、劝募、淘宝义卖等运动,收集平台负有弗成推辞的核实责任。
在收集的虚拟世界中,电脑屏幕这头的你,也许永远猜不到,那头的对方姓甚名谁,是男是女,是好是坏。就像近日网友所披露的,一个粉丝达59000人次的“知乎女神”@@童瑶,竟然是个男子。更令人始料不及的是,此人自导自演了一场女大学生患病无钱救治的“大戏”,通过公布账号的手段,骗取爱心捐款达15万元。
眼下,尽管有关考察尚未水落石出,但分析既有信息,此人行为应属网上捐献造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涉嫌构成欺骗罪。依据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欺骗财物价值15万元,属“数额巨大”,由此对应的犯罪量刑,为“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固然,应承担执法责任的,还有这些收集平台。按照我国《公益奇迹捐献法》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奇迹单位”可依法接受捐献,以私家、家庭或志愿者名义执行的网上捐献运动,并非适格的捐献主体。在现行《慈善法》,以及正在审议的《慈善法》修改草案中,均没有放开私家成为捐献主体的口子。
骗捐事件不能总靠网友火眼金睛,对收集宣布告急帖、微博劝募、淘宝义卖等运动,收集平台负有弗成推辞的核实责任。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慈善奇迹安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广播、电视、报刊及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应对利用其平台发起捐献运动的慈善组织合法性执行验证,具体包括查验登记证书、捐献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事已至此,警方也是时候参与、执行须要考察了。之前,在“父亲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身亡”“为救人被狗咬”等为理由的骗捐案件中,警方参与考察,涉嫌欺骗的当事人或被刑事拘留,或受到起诉,最终将收集欺骗者绳之以法。此番,既然“知乎女神”骗捐已经涉嫌欺骗,那警方也有须要“出马”,依法考察。
固然,为“釜底抽薪”计,关键还要加强慈善立法。大修中的《慈善法》,不仅应推动慈善信息的透明公开,赋予民众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权,更应进一步明确职要部门及收集平台的监管核实职要、程序、责任等,让收集时代的慈善安康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欧阳晨雨(执法学者)
(原标题:揭穿“知乎女神”骗局,莫只靠网友火眼金睛)
转载自:https://tech.sina.com.cn/i/2016-01-18/doc-ifxnrahr8432965.shtml
声明: 除非转自他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外,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 | 嗅谱网
转载请注明:转自《戳穿“知乎女神”圈套:女子骗爱心捐钱15万元》
本文地址:http://www.xiupu.net/archives-5678.html
关注公众号: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