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第一次拍到珊瑚白化全进程:珊瑚礁残暴驱逐藻类

文章来源:蝌蚪五线谱
在这个大堡礁已经被破坏93%的世界上,从夏威夷到印度洋,大概有1200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被猜测将于年底毁损。珊瑚礁白化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了我们不容忽视的地步。
如今,科学家们首次拍摄到了珊瑚礁白化的进程,这比人们以往能猜测到的都要敏捷而严重。
对外行来说,珊瑚礁白化的原因通常被归为环境变更,譬如气温回升和污染加重。
珊瑚礁本身并不会长出能让他们色彩斑斓的“帽子”—-这要归功于生活在珊瑚组织内的藻类。它们为珊瑚礁提供丰富的养分物质,以换取一个能够安全生活和繁殖的场所。
这种珊瑚礁和藻类之间互利共赢的关系——也叫做共生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能完美适合的。不过当周遭情形变糟的时间,珊瑚礁会残忍地驱赶藻类以求自保,在这样的进程中,珊瑚礁就会变白。
如果生活条件没有尽快规复从而让新的藻类能够扎根下来的话,珊瑚礁会死去。
“真正有意思的是,珊瑚礁在驱赶共生居民的时间总是相当敏捷而狂暴的”,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的布雷特。刘易斯说道。刘易斯的团队始终在观察珊瑚礁在白化进程中的物种情形,尤其是石珊瑚。
在对石珊瑚和共生藻的环境变量进行控制以后,研究者们得以观察并记录下它们对温度降低的反应。
最初的十二个小时里,研究团队把水温从26摄氏度升到了32摄氏度(也就是华氏78-89度),并在接下来的八天里保持温度不变。在这个水温下,珊瑚礁几个小时之内就褪去了身上的颜色。
“石珊瑚在水温回升的两个小时之内就开始驱赶寄居在本人身上的共生藻类了。”刘易斯如是表现。
“我们的石珊瑚是用一种脉冲膨胀的方式来驱赶共生藻类的——珊瑚礁先让本人膨胀到原来的340倍,然后打开腔口,通过急速收缩和喷射的方法把共生藻喷出。实验的第四天到第八天,珊瑚礁始终重复着这个进程。”团队中的另一名研究者卢克。诺斯杜福特补充道。
更令人不安的是,研究者们表现,他们选择石珊瑚是由于它是大堡礁中生活才能最好,最顽强的珊瑚礁品种了。
成熟期的石珊瑚大概直径在20厘米左右,高约7厘米,(分别对应7.8和2.7英寸),这是一种独有的蘑菇状珊瑚,它们依靠以共生藻类产生的大量糖分为食。而这些藻类也会用它们可怕的触手从周遭水域捕捉浮游生物。
共生藻有着多彩的外貌,从深棕色到柔软的茸绿色,明媚惊艳的彩虹色,黄色,粉色,紫色和白色,这些颜色都能够从共生藻当中找到。不开玩笑地说,乍一看它们像是从水下童话世界中走出来的。
尽管石珊瑚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白色名录的濒临灭绝物种中,之前的研究依然标明,石珊瑚很能适应热量变更带来的挑战并且有着出类拔萃的规复才能。当初路易斯和他的团队认为这有可能是由于石珊瑚有着快到难以、想象的响应速度。
“我们的观察标明了石珊瑚的快速规复可能是由于温度变更时它能敏捷驱赶共生体,从而大大增加了自身在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时的生活几率。”他说。
除了更深刻地了解了珊瑚礁的行为特征之外,研究者们并没有得到其他好消息,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我们当初所知道的是,石珊瑚作为大堡礁诸多珊瑚礁中的一种,在全球变暖带来的副作用中生活得相对较好。但它的生活才能强却是由于它更理解弃车保帅。它比其他物种更快知道要求得生活需要牺牲赖以生活的养分物质,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概念。
我们当初只能寄希望于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了。希望科研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珊瑚礁和它们面临的困境,争取到更好的机会让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从而给最后7%的珊瑚礁一线生机,避免它们再遭白化的厄运。
刘易斯团队的研究已经在《珊瑚礁》中发表。(编译自sciencealert,译者 黄小译)
from:https://tech.sina.com.cn/d/a/2016-08-25/doc-ifxvixeq0442427.shtml
声明: 除非转自他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外,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 | 嗅谱网
转载请注明:转自《摄像机第一次拍到珊瑚白化全进程:珊瑚礁残暴驱逐藻类》
本文地址:http://www.xiupu.net/archives-8159.html
关注公众号: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