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范畴将来无望出诺奖
法制晚报讯(记者 黎史翔)2015年诺贝尔奖将于明日起陆续揭晓。与此同时,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汤森路透集团于近日在美国宣布了2015年度“引文桂冠奖”,猜测在往年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精英。值得一提的是,华侨科学家王中林榜上有名。
继去年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出现4位华侨科学家后,往年的获奖名单中再次有1位华侨科学家上榜——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林教授。他因近年来在纳米资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方面获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讨结果而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范畴提名。
自2002年以来,汤森路透已成功猜测了37位诺贝尔奖得主。截至往年,共有6位华侨科学家摘得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
往年华侨科学家能否有望斩获诺贝尔奖?近年来中国在科研范畴的表现如何?《法制晚报》记者就此专访了汤森路透科技与知识产权事业部中国区首席科学家岳卫平。其表示,中国的科研论文产出近年来不仅曾经有量的积聚,质量也在一直晋升,曾经获得全世界学术界的公认。
法晚:汤森路透往年猜测,在物理学范畴,王中林教授有望摘取诺贝尔奖。您认为最终得奖的几率有多大?为什么?
岳卫平: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开始于2002年。通过科学的定量剖析方法,以及长年积聚的科研引文数据,汤森路透识别出具有最重大影响、被授予“引文桂冠奖”的科研人员,并猜测他们能否可能在当年或者将来获得诺贝尔奖。截至目前,235个“引文桂冠奖”得主中有37人成功斩获诺贝尔奖,其中9人当年获得,16人于两年内获得。
影响具体获奖时间的因素很多, 没有于当年获奖并不代表科学家的研讨结果不具备诺贝尔级别的水平, 许多“引文桂冠奖”得主在几年后荣获诺贝尔奖, 如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之一的中村修二于2002年就被颁发了汤森路透的“引文桂冠奖”,同样,201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法国经济学家梯若尔(Jean Tirole)也在2007年“引文桂冠奖”名单之中。
华人上榜 往年王中林获物理学范畴“引文桂冠奖”
法晚:近年来,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得主中的中国/华侨科学家的表现如何?
岳卫平:2015年汤森路透宣布的“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有1位华侨科学家上榜, 他就是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王中林教授。王教授因近年来在纳米资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方面获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讨结果,因此荣获物理学范畴“引文桂冠奖”。
2014年宣布的“引文桂冠奖”获奖名单中同时出现了四位华侨科学家,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生于香港的美籍科学家邓青云和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讨所主席钱泽南(Robert Tjian)分别在化学范畴和生理或医学范畴获得了“引文桂冠奖”,而出生于上海的美籍华侨物理学家张首晟(Shoucheng Zhang)以及出生于江苏的美籍华侨科学家杨培东(Peidong Yang)都荣获了物理范畴的“引文桂冠奖”。
论文高产 “质”与“量”一直晋升 已获世界学术界公认
法晚:那么上榜的中国/华侨科学家主要会合在哪些范畴呢?
岳卫平:从范畴分布看, 主要会合在物理 (3人)、化学(2人)、生理或医学范畴(1人)。
法晚:咱们看到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中,中国/华侨科学家近年来上榜的数量在上升,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岳卫平: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论文产出不仅曾经有“量”的积聚,“质”也在一直晋升,曾经获得全世界学术界的公认。这一点也从汤森路透剖析的引文数据中得到了印证。目前咱们不但看到中国是学术论文产出的第二大国家,从数据库中排在各学科各年度引文影响力前1%的高被引论文里也可以看到,中国的贡献在逐年增多, 再次彰显了中国科学研讨的国际影响力的晋升。
优势范畴 中国科学家多范畴有“强项” 有望摘取诺奖
法晚:咱们也看到上榜的均为外籍华侨科学家,而中国籍的科学家却很少上榜。这能否意味着中国籍科学家在科研范畴还存在一定差距?
岳卫平:2015年荣获物理范畴“引文桂冠奖”的王中林教授, 与2014年同样在物理范畴获奖的张首晟教授和杨培东教授,其实都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 后来才出国深造的。中国籍科学家在有些科研范畴也不乏卓越的研讨结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籍科学家也会跻身于“引文桂冠奖”之列。
法晚:咱们知道汤森路透去年还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国科学家的引文桂冠奖。从数据上看,这些上榜的中国科学家主要会合在哪些科学范畴?
岳卫平:2014年汤森路透基于寰球领先的Web of science 科研数据,全面挖掘了2002-2012年时间跨度十年的引文数据,在剖析大量高被引论文(在同年度同学科范畴中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寰球前1%的论文)的基础上,最终甄选出了3215位来自寰球的“高被引科学家”,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高被引科学家111位, 荣获2014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 获奖人员分布最多的学科是工程学、化学和资料科学,其次是物理学和数学。
法晚:您如何预期中国科学家在未来诺贝尔奖上的表现?
岳卫平:从范畴角度剖析,化学、资料科学、物理学等范畴是中国的强项,最有可能出现诺奖。但科技的快速演进也不排除咱们可能在其他范畴,如生命科学范畴,获得重大突破。
文/记者 黎史翔
转载自:https://tech.sina.com.cn/d/2015-10-05/doc-ifximeyw9519162.shtml
声明: 除非转自他站(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外,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 | 嗅谱网
转载请注明:转自《中国三范畴将来无望出诺奖》
本文地址:http://www.xiupu.net/archives-4816.html
关注公众号:
微信赞赏
支付宝赞赏